李玫瑾:情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资本

我长期从事的是犯罪心理研究,虽然研究的是少数人,但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时经常进行倒溯性的研究,所以我很关注人的早年成长和家庭教育。
 
因为我是一个女性学者,可能更关注的是微观。现在的媒体或专家讲社会问题时很多视角都是宏观的,比如军事、外交、法治,这些大的话题都非常重要,但是有一个特点,你往往看不到具体的人。不过我们真正要把这个社会很多问题落到实处的时候就会发现,如果不考虑具体人的问题,这个问题很难落实,所以我讲社会问题也源于人的问题。
 
人的问题是什么呢?我在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地提倡一个观点,就是心理抚养。心理抚养这个“抚”字更强调的是0—3岁。现在很多父母不注重孩子0~3岁之前的抚养,这也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的存在,其实孩子3岁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。
 
我们知道,孩子从0岁出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,不能翻身、不能自由行动,他们的需求只能哭喊来表达,他们的每一次哭喊都是一种痛苦的呼唤,这个时候来回应他和关注他的那个人就是恩人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抚养其实是在培育他的情感,而情感的延伸就是人性。
 
我研究犯罪时经常讲,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,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他的人性就越完整。所以孩子一出生的情感抚养实际上是人性的起点,这个过程不是靠教的是靠养的,所以养的过程就是育。
 
情感是教育孩子的资本,孩子对父母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依恋。如果孩子跟母亲没有形成依恋关系,等他青春期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,很多孩子就是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,父母无法教育和控制这个孩子。所以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养很重要。
 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情感的丰富与否决定于孩子耳边话语的多少。我们知道越是有爱的家庭话语越多,家里亲人越多声音就会越多,声音多听得多孩子才会说话好。如果我们见到一个6岁上下的小孩子是一个“小话痨”,就可以断定他家里亲人多,受到的关注多。相反一个孩子话语非常少,甚至不敢和人接触,知道3岁之内他身边可能亲人少,或者他受到的关注少,没有人跟孩子唠叨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3岁之内的养育,情感丰富与否还决定着孩子话语的发展。
 
话语发展好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很好。什么是社会性?就是跟他人的一种接触和群体的融入。这会影响到孩子很多方面的发展,比如现在说的中学校园欺凌,我们研究校园欺凌的现象时发现,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是社会性不是很好的孩子,就是说他很孤单没有很多的朋友,相反在中学阶段他的朋友很多,那么他被欺凌的几率下降很多,因为人多势众。从这里,我们又看到了人的言语发展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。
 
所以说,养育是一个人发展的根,在家庭教育中,养育更为重要,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。
 
我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:
 
第一个阶段:0~3岁
 
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他情感的培养。
 
对孩子情感的培养从他刚出生时就开始了,他在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,每一次哭喊,你对他是否都有回应,对他的照顾是否到位,都决定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。
 
在从孩子哭喊到你照顾他、安抚他的过程中,他会有什么反应呢?他会记住你的气味、记住你的声音、然后记住你的相貌。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,对父母的依恋开始形成,这是他对一个人的情感。孩子的这种情感得到满足,他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,这个信任得到满足,他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展到亲情,然后是伙伴感情。所以说情感就是人性的核心。
 
第二个阶段:3~6岁
 
这个阶段,性格的培养是重点。
这个阶段是后天人的社会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。父母要懂得在孩子在3岁左右对她的错误行为说“不”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研究未成年犯罪发现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拿他没有办法,父亲说我劝过他,说过他,打过、骂过,但是我说还是不听,我拿他没有办法,为什么?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3岁时哭闹时对他说不,孩子在6岁之前没有学会适可而止。这样的孩子在6岁之前,父母对他说不行,他最多在地上打滚,但如果6岁之后对他说不行,他就可以跳楼……所以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必须是越早越好,也就是6岁之前,他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他建立行为模式。
 
我们从3岁开始学会对孩子说不,然后告诉他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不对的,让孩子的行为有底线,行动有规则,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对他接下来的发展极为重要。
 
第三个阶段:3~18岁
 
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。
 
孩子从6岁时开始上学了,如果在此之前,他的家庭已经把前两个阶段做好,父母对他有一定的心理影响力,这就建立了培养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。
 
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,父母首先要意识到人与人在学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,这个差异最重要的一部分来自遗传,还有一部分来自后天,其中智力相当一部分取决于遗传,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。孩子有些智能是天生的,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,就要研究他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,天生我材必有用。现在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,常常跟孩子说别人为什么考100分你考不了,别人为什么学习那么好你为什么学不好?我认为这个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,因此对于能力问题恰恰要甄别他先天的个性。
 
根据多元智能理论,人有八大智能,学习类智能只占其中一小部分。在孩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,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优势智能,找到他的优势智能就相当于找到了他自我的价值,这个价值就是他今后在社会上的一个定位。
 
第四个阶段:18岁以后
 
孩子经历过前三个阶段之后,也就是18岁之后,他基本的认知就基本成形了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认知就停滞不前了,实际上,人是可以通过修养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调整。
 
不过这个时候的修养更多是靠自己修的,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还对他过多地干涉,四处问师救药,让别人救救他的孩子其实已经很难了。三人行必有我师,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学会在社会活动当中修养自己。
 
以上就是我谈到的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,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它们的关系,其中前两个全部在养的过程,后面两个是教,包括自我的一种成长。